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因涉京华城容积率案遭羁押,成为媒体报导焦点,某周刊绘声绘影描述案情,虽被民众党“立委”讥讽为“编故事”,不过,由于柯因案被羁押,无法及时澄清,致柯已被媒体带风向,舆论一面倒塑造不当偏见。法界人士说,依照《律师伦理规范》规定,柯的辩护律师基于保护柯不受舆论、媒体报导或评论所致不当偏见情况下,是能代柯出面说明,但可惜的是,柯的律师捨此不为。
柯文哲涉及京华城容积率案,媒体连日大幅报导,不但某周刊经常以耸动内容吸引民众目光,甚至不少媒体找来与京华城案无涉的多名执业律师,针对案件发表评论、分析,记者还在台北地院内大喇喇与律师进行连线对谈,一度造成台北地院人员及洽公、出庭的民众困扰不己。
就在媒体、无关本案的执业律师一再针对京华城案发表评论之际,反而是柯文哲的辩护律师“静悄悄”,对于各方的不利评论、偏颇言论,完全没有反应,也没有任何相对应的措施,虽然律师也是受《侦查不公开》规范的对象之一,但“谤誉由人”,一再放任媒体舆论攻讦,对于案件当事人及案件亦非好事。
事实上,《律师伦理规范》第25条第3项但书规定“律师为保护当事人免于舆论媒体之报导或评论所致之不当偏见,得在必要范围内,发表平衡言论。”也就是说,柯的律师在必要时,是可以针对外界部分不当言论,代柯发言澄清。
法界人士认为,或许是柯的律师团中,不乏有检察官出身的律师,对于代柯发言持保留态度,也有可能这是律师团的“诉讼策略”,反正检察官对京华城案起诉已有定见,目前以专注诉讼为主,不理会媒体舆论的不当偏见,一切证据留待法庭上见真章。
而媒体夸大不实报导,时有所闻。举例来说,报导京华城案及柯文哲涉贪不遗余力的某周刊,先前在报导前领导人马英九被起诉的“三中案”时,也曾经绘声绘影指控“三中案”关键证据,就是中投前总经理汪海清的300片“保命光碟”,但案经台北地院审理后,证明周刊所谓的300片“保命光碟”,根本只是一般会议纪录光碟,与“保命光碟”毫无关联。
所以,法界人士推测,柯的律师团不就京华城案发言,也许是律师团配合诉讼当事人柯文哲,考量案件因在检察官的侦查不公开、媒体带风向已形塑对柯不当偏见的氛围下,现阶段说什么都没用,案件只能等待透过法院公开审理、辩论程序才能发现真实,因此选择不浪费口舌、心力来澄清铺天盖地的不当偏见,目前以专注诉讼策略为主。
来源:中时新闻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