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原”的地理概念

发布时间:2024-07-19 13:51

“中原”一词,广义上是指以黄河中下游与淮河上游以北地区。包括今河南省、山西省东南部、河北省南部、山东省西部、江苏省西北部、安徽省北部、湖北省北部等广大区域。狭义上的中原则指今天的河南省。

但在中国远古时代,“中原”一词则并非这个意思。

“中原”一词,最早为原野之意,到六朝时期,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,专指黄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区。

《诗经.小雅.吉日》曰:“瞻彼中原,其祁孔有。”这里的“中原”是指原野之中。《诗经.小雅.小宛》曰:“中原有菽,庶民采之。”是描写民众在原野中采摘豆子。

春秋时期,中原一词仍有原野之意,越王句践在会稽之围解除后,向百姓谢罪时说:“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,而又与大国执雠,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,此则寡人之罪也。寡人请更。”(《国语.越语上》)这里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。

也在春秋时期,中原一词开始有中原地区的意思出现。《左传.僖公二十三年》记载,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国,受到楚成王的厚待,当问及如何报答楚国时,重耳回答:“若以君之灵,得反晋国,晋、楚治兵,遇于中原……”这里的中原就有地区的含义在内。公元482年,吴王夫差与晋、鲁、周在黄池盟会后,吴王取得了诸侯国的霸主地位,吴王说:“吾先君阖庐……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。”这里的中原,是地理概念。大约到汉代,中原一词就较多地指今天的中原地区了。汉景帝时期所发生的七国之乱,主父偃评价说:“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”,这里的中原,即指黄河中下游地区。 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说:“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,当奖率三军,北定中原。”这里的中原,便是指中原地区。

 到了晋朝,特别是东晋时期,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,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。据不完全统计,《晋书》中“中原”一词就出现了92次,其中《纪》出现2次,《志》出现了12次,《载记》出现30次,《传》出现48次。而以东晋时期出现的频率最高,且大多与晋朝君臣光复中原的志向有关。 

此后,偏居江南地区的宋、齐、梁、陈等王朝都沿用了东晋以来关于中原的地理概念,其中自然包括着浓厚的中原情结。 

后来的每一个朝代,都沿用了中原的这个地理概念。 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的中心,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。自古就有“得中原者得天下”之说,逐鹿中原,方可鼎立天下,把中原纳入版图的王朝才是中国的正统王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