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星岛热评】华人讲住宅风水,蕴含科学道理

2024-06-11 13:46

从前,一提起“凶宅”,自然联想到了“鬼屋”,有人认为那是封建迷信。其实,撇开刑事案件的背景,在住宅选择上,华人讲究“风水”,符合一定的科学道理,选的不好,住进去容易生病,甚至破财;选对了的,风生水起,精神抖擞。毕竟,安居才能乐业,如果住的地方不舒服,怪事丛生,一定损害居住者的利益,进而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与文明的传承。有关专家将健康住宅定义为: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,突出健康要素。

住宅与健康息息相关,涉及房间格局、色调材质、门窗设计、傢具电器摆放、植物选择、阳台庭院的绿化等多个方面。合理布局,就会减少和杜绝家庭污染的形成,真正拥有一个健康绿化的家居环境,从而使生活、工作的层次都更上一层楼。换言之,对住宅的种种挑剔就是对健康的渴求,只有拥有一个无污染的健康环境来生活和学习,才可以提升生活质量,延年益寿。

住宅与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,并非新发现。早在1922年,专家发表的一篇有关住房与健康的文章中就写道:“人们会认为,目前科学和常识已经认识到(住房)因素的重要性。”能够获得适当的住房条件是一项受法律保护的基本人权。岂能继续放任这么多人生活在不健康的住房环境中——据联合国统计司估计,2022年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城市贫民窟或类似贫民窟的环境中,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翻三番。

周边是污染严重的厂房,乃至交通混乱、吵吵嚷嚷的闹市,或者是垃圾焚烧厂,这样的地方估计没人愿意居住。世界银行的“适当住房指数”揭示出巨大的住房差距,新兴经济体中有三分之一的住房达不到适当标准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1.1(到2030年,确保人人获得适当、安全和负担得起的住房和基本服务)的紧迫性显而易见,但当前状况与目标尚相去甚远。

不健康的住房条件与不良健康结果相关。一项系统综述研究发现,住房翻新工程——采取适宜的通风、湿度控制、供暖-制冷与隔热措施,以减少潮湿、发霉、室内空气污染和极端温度暴露,可降低罹患呼吸系统疾病、心血管疾病、癌症和精神疾病的风险。尽管世界卫生组织《住房与健康准则》提倡保障适当住房权利以改善人群健康状况,但许多国家的政府却迟迟没有采取行动。

在比利时,1991年至2020年期间,近五分之一的死亡与住房不当有关。住房问题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尤为严重,持续造成性别、种族、民族、财产剥夺和残疾等方面的健康不平等。2021 年,居住在加拿大北部偏远地区的因纽特人群体中,有53%的人居住在拥挤的住宅中,甚至存在八口之家共住一间两居室的情况。显然,对住房的长期投资是一项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。

相比之下,将住房问题列为优先事项的国家已经看到了快速而深远的获益成效。例如,芬兰的“住房优先”措施为有经济困难、心理健康问题和毒瘾问题的人群提供小型公寓作为住处,并定期进行维护。在2008年至2020年期间,这一措施将长期无家可归的人数减少了71%,这些人群的急诊就诊、入院人次有所减少,住院时间也因此缩短。

为了促进实现人人享有住房权利,2023年8月,联合国特别报告员就适当住房权问题呼吁采取紧急行动,解决全球部分人群无家可归以及居住条件不合格的问题,并强调需制定全面的政策,增加资金投入,以及采取以人为本的方法措施。公共卫生、医疗保健、住房相关和社区组织等各部门之间团结协调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。政策制定者必须将适当住房权看作健康的一个关键社会决定因素,并将住房视为一项核心公共卫生干预措施。将住房问题作为公共卫生干预的优先事项,不仅提供了可以改善现况的关键机会,在道义上也势在必行。 

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
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