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甲骨文考古发现,华夏文字起源商代

2023-11-30 16:59

早在春秋战国时代,中华圣贤们就使用文字,留下了影响至今的文明经典。秦代进一步统一了文字,形成了书写优美且完整的篆文。上世纪初,殷墟甲骨文的考古发掘,使世界公认中国的文字以及中国的文明起始于距今3600年前的商代。

其实,比商代早的夏代,文字就已经使用了,只是目前缺乏考古提供的有力物证而已。

流传3300多年的商代前期的古医书《玄隐遗密》曰:“故录图而画,宓羲以为之曰纪;巿,羲之出名纪。纪之浮白,曰日月,日月为易。有,夏也。明,商也。俗,易也。名,象也。象,有形也。纹之记曰文,无之记曰爻,形之附其图,象之会曰字。文有其初,字有其记。故文始者,知也;字始者,意也;文与字之始乎,用也、治也。用者录以字,可以为用也。出巫者也,曰天言也,亦有其畜也。兆众出者,曰农、曰牧,曰耒、曰田,之常也。”

这一段文字弥足珍贵,它揭示了华夏文字的起源、演化过程、创制方法以及使用方式。

“宓”古通“伏”,宓羲即伏羲氏。“录图而画”,说明甲骨文从画符起源,这也是人类所有文字的起源。伏羲氏应该是甲骨文的发明者。当然,在伏羲氏以前的母系氏族里就有图有画,考古发现在一些制作精美的古老陶罐上绘有非常抽象、非常玄奥的图画,这就是伏羲氏创造甲骨文的灵感和智慧的源泉。传说伏羲氏创制八卦,八卦的图形更为抽象和玄奥,它属于另一种神秘的语言,后来也成为了甲骨文的组文成字的重要来源。

最先创制的甲骨文是“日”与“月”,说明“日”“月”在古人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。“日”代表白天,“月”代表黑夜。“日”“月”交替,就是“易”,即日常的变化。从日常事物和生活感悟中着手创制甲骨文,是古代先圣的基本创制思路。这证明了古人既有其神秘玄奥的一面,亦有其质朴赤子的一面。“有,夏也。明,商也。”经过千年的演化,到了夏代,甲骨文逐渐成形;直到商代,甲骨文迎来了创制和使用的巅峰。

“纹之记曰文,无之记曰爻,形之附其图,象之会曰字。”这段文字清晰地阐述了创制甲骨文的四种基本方法。一是将具体事物抽象为线条,用线条来表述概念,线条是甲骨文的基本形态。从此,线条不仅成为了华夏民族的思维规则,而且也成为了审美规范。二是对神秘力量的崇拜。在甲骨文中“无”与“无”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。“无”字是指没有的意思,远古时代对待已方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,一般采用火化方式寄托敬意和哀思,以激励士气。而“无”是指形体虽然消失,但是灵魂得以转化升华的意思。“无”就是那种神秘的力量。古人对神秘力量的思考和描述,已经不是现代人能够完全理解的,这也是许多甲骨文无法破译的障碍。三是以线条图画的方式描述具体事物的形状,从而形成文字。这样的甲骨文大量存在,比如鸟、羊、牛、猪、猫、狗等。四是用多个文汇集成字。在古时“文”与“字”是不同的,“文”是最基础的文字,“字”是由多个文组合而成的文字,比如日、月、皿是文,而盟则是字。所以,“文”既抽象,亦很形象。而“字”则常常表达会意,故古人称之为“象之会”。“故文始者,知也;字始者,意也。”
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