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地客“变心” 爱上深度游,世界趋势,香港要有独特好故事

2023-10-11 09:26

要说好香港故事,必须了解香港独有的文化底蕴,以及旅客所追求的旅游体验。旅客来港玩乐的模式改变,以主要客群内地旅客为例,部分人“捐窿捐罅”寻找小众秘景作文化深度游,更有人到访大澳、南丫岛及长洲等作“外岛游”。旅游专家指,各区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特色,均有潜力发展深度游路线,如近日的大坑舞火龙活动,正显示文化传承及族群凝聚的效力,是未来可参考的方向。

发展深度游是全球趋势,香港宜打造特色路线彰显各区文化。

▲发展深度游是全球趋势,香港宜打造特色路线彰显各区文化。

发展深度游是全球趋势,本港旅客主要来自内地,惟回顾近年内地发展,文化旅游发展出色。翻查当地报道,旧厂房、老街道、废弃的铁坑,乃至农村、工厂等,均成为文化旅游项目。此外,内地还有首个戏剧主题公园“只有河南‧剧戏幻城”,以及还原老社区并结合本地小吃店和潮流文化的综合商圈“文和友”等,符合“二十大”报告强调的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。

去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《旅游及观光竞争力报告》,内地在文化资源排名全球第2,仅次意大利,香港则排行72名(见表1),在亚洲内也被日本、南韩、印度和印尼等抛离。该项目评分包括当地世界文化遗产数量、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、对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,以及当地就文化和娱乐旅游在网上被搜寻的次数等。

文化资源竞争力

旧城风貌项目未持之以恒

本报访问多位专家,均认同香港有发展文化深度游的潜力。事实上,本港政府早有远见,把握香港旧城地区风貌宣传旅游业,如2017年推出的“旧城中环”项目,将中环一带的历史建筑、美食及艺术文化等元素,重新包装为具地区特色的旅游路线;“香港‧大城小区”项目则于深水埗及西九龙突出当区街道体验和传统建筑,重塑两地为特色社区。

港府曾以旧城地区风貌宣传旅游业。

▲港府曾以旧城地区风貌宣传旅游业。

然而,上述项目未能持之以恒,文化评论人胡恩威指,现时旅游发展及都市规划不配合,政策过度偏向地产发展,令原本反映地道民生的各区特色,如旧区隐世小食店、特色市集、茶楼及小餐馆,皆随市区重建计划此起彼落,“重建后的社区失去原有特色,商场内店铺大同小异,连港人爱光顾的小店都买少见少,又怎样吸引旅客?”

翻查早年发表的《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》中,曾提出四大发展策略,包括“培育及拓展具本港及国际特色的旅游产品及项目”,涵盖促进本地历史古迹、文化、创意旅游发展的目标。港府在疫下救市,亦有推行“文化古迹本地游鼓励计划”,专项资助业界推出更多本地旅游路线和产品。

不过,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梁尧忠提到,要鼓励旅客参与深度游的本地团,政府必须先解决资讯发布及宣传上的问题,现时即使政府有网页列出主办本地团的旅行社,旅客需要自行联络查询详细行程和报名。

将文化旅游融入民生

旅游学者、职业训练局项目经理黄家荣强调,将文化旅游融入民生至关重要。他举例,大坑舞火龙活动演化成环球旅游大事,今年更响应“夜缤纷”把火龙舞出铜锣湾,除了吸引旅客,亦凝聚了区内居民,“不少居民因成为一分子而感到光荣,更有人专程由外地返港参加,文化传承及族群凝聚的效力远较商业得益重要。”他直言,香港中西文化荟萃,各区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也有潜力发展深度游路线,如北角多福建人、红磡多日本人聚居,都可发掘出不同故事。

此外,有旅客来港实行“寺庙游”。有内地旅客到黄大仙祠参拜后,在社交平台上传自制“参拜攻略”,吸引大量网民前往祈福;也有旅客专程到大埔慈山寺抄经文,事前不但花了两个月时间预约“参学”体验,当日早上更不惜5时起床跨境来港。

梁尧忠过去曾参加本地团,参观文武庙、观音庙、北帝庙、天后庙等,了解每间寺庙有独特的参拜方式和礼仪。他以近期内地旅客喜欢到富豪雪糕车“打卡”为例,流传的原因包括他们认为吃了该处的雪糕会成为富豪,可将文化习俗和宗教视为切入点包装,“如他们知道在黄大仙求得上上签后,全年会有好运,相信会愿意花时间去参拜。”

引导观光客作体验式消费

泰国旅游专家胡慧冲分享,庙宇对泰国旅客亦有吸引力,现时黄大仙祠、车公庙、大坑莲花宫及昂坪天坛大佛乃泰国人访港的4大热门庙宇,当中以大围车公庙人气最盛,不少经商的泰国人会专程拜车公及“转风车”求转运。他指,寺庙有懂泰语的职员协助,“有人早机来拜神,吃完午、晚餐便回去。”

有旅游专家指,泰国旅客访港有四大热门庙宇,包括图中的大围车公庙。

▲有旅游专家指,泰国旅客访港有四大热门庙宇,包括图中的大围车公庙。

部分文化深度游侧重乡郊村落,如荔枝窝客家村民宿近年力推“盐田梓艺术节”。该地每年吸引超过4万名游客前去参观,惟中大商学院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尹振英指,岛上的人力资源和设施不足,阻碍发展,“过去的导赏工作主要由当地村民负责,但他们年龄渐长、有心无力,目前只能依赖志愿者帮助。”

作为推动本港文化深度游先躯的“活现香港”,其创办人陈智远指,现时旅客深度游难以激活市道,皆因行程中乘船、膳食及购买纪念品等消费额不高,“如何让这批旅客愿意花钱是重要一环。”他认为,业界要尝试引导  重观光的内地旅客作体验式消费,如参加相关工作坊、都市游,甚或安排更细致的旅游体验和具特别主题的精品路线,“要在行程中费心思,结合文化特色,让旅客愿意付钱参加。”

结合旅游包装非遗项目

目前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20个(见表2),上述的黄大仙信俗和大坑舞火龙均在其中,另外如长洲太平清醮、香港潮人盂兰胜会等也是可发展深度游的瑰宝。至于港式奶茶制作技艺和扎作技艺等,则适合作为观光体验。

部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

陈智远说,当局近年多在非遗项目采“保育、办展览及出书记录”的三部曲,未有结合旅游。他提到,与过去政出多门、缺乏协调有关,期望文体旅局善用已有的非遗资源,持续进行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和研究成功案例,开展永续旅游实验项目,“重新包装无价的非遗项目为文化旅游项目,让它们可以继续营运自给自足,不致被时代淘汰。”

重新包装无价的非遗项目为文化旅游项目,让它们可以继续营运自给自足,不致被时代淘汰。

深度游传递“人情味”有利刺激当区消费

文化深度游讲求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,有旅游业界和学者指,富有“人情味”的人文环境,也是能吸引旅客再次访港的要素。

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梁尧忠认为,深度游最能发挥作用的,应是将不同区的故事传递给旅客,同时刺激当区消费。他举例,旅客跟团了解土瓜湾牛棚艺术街和“十三街”的历史后,可自行到附近游览和光顾小店等,有利当区经济。

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导师陈骏辉提到,以往外国亦有说好各地故事形式的推广活动,邀请本地人作为导游,在网上回答旅客问题,“不需要有指定答案,由本地人以自身角度,分享当地攻略和日常生活资讯等,已经很足够。”

有旅业人士以山东淄博为例,当地有烧烤店因为一次热情招待学生网红而爆红,该学生翌年更“拉大队”带同学重返旧地,故事一传十、十传百,当地旅游部门随即以“人情味”包装城市,出动官员在绵延数里的车龙派水欢迎旅客,“烧烤并不特别,却构建出‘淄博人热情’的故事。”

博物馆藏皆外地输入  未达真正艺术交流

有内地网民罗列香港近100个博物馆及展览中心,给予香港“博物馆之城”的美誉。有学者坦言,尽管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把香港定位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,去年《施政报告》也有  墨推出文化及创意产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等,但实际上仍未能达至真正的艺术交流。面对邻近地区有更多博物馆落成,香港备受考验。

有内地网民给予香港“博物馆之城”的美誉。

▲有内地网民给予香港“博物馆之城”的美誉。

内地网民列出的博物馆清单,除了康文署辖下的展馆,亦包括大学展览中心及香港毛笔博物馆等“民间博物馆”。然而,在文化评论人胡恩威眼中,香港仍未能做到真正的艺术交流,以新落成的M+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为例,展览内容都从外地输入,不是取自本港艺术家的内容,反观有香港艺术家自行跳出香港走到外地,更能达成交流目标。他指,深圳将有6至7个大型博物馆相继落成,而上海的展览内容及规模亦优于香港,更可与国际合办展览,香港艺术发展更见逊色,“香港只是买展览回来,多年来亦甚少出现具国际地位的策展人。”

伦敦、纽约等大都会透过艺术表演吸引海外旅客,如剧院常设著名歌剧。旅游学者黄家荣认为,香港尚未有该类大型兼有叫座力的本土歌剧,适宜引入国际知名剧团来港表演,吸引高端客群访港,“该批旅客消费力强,愿意花过千元看歌剧,到高档餐厅用餐及入住名贵酒店。”他希望,此举能同时鼓励本地创作追求更高水平,“即使路程漫长,仍是香港未来可行的转型之路。”

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