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旅业不转型难“真复苏”,人到钱不到,未对症下药

2023-10-10 09:22

疫后通关大半年,访港旅客的旅游模式有所改变,由疯抢名牌产品转战小众商店、由集中访问热门景点改为漫游城市街头,由逗留过夜改为“特种兵”即日游……政府近月连番为复苏旅业出招,除赠送“香港有礼”礼品包、推出“Hello Hong Kong”、“Happy Hong Kong”等活动,近日更筹划“香港夜缤纷”。不过,连串部署看似未能对症下药,旅客人数虽达预期,却未能带动消费。本报将以系列报道,分析旅业复苏的难题,结合本地学者和业界的意见,为激活旅游献计。

逾100万名内地旅客于“十一黄金周”跨境来港,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大不如前。

▲逾100万名内地旅客于“十一黄金周”跨境来港,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大不如前。

刚过去连续8天的超级“十一黄金周”,逾100万名内地旅客跨境来港旅游,比今年“五一黄金周”的旅客多约10%。然而,自复常以来,旅客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不如前,有关现象在内地旅客身上更为显著。根据旅发局提供给业界的消费数据(见图表1),今年上半年内地旅客的整体消费金额,相比2018年同期明显减少,其中不过夜旅客的购物消费占比由89.1%下跌至77.7%,过夜旅客的购物消费额比例则由63.4%减少至52%。

內地旅客的消費比例

▲內地旅客的消費比例。

“购物天堂”吸引力减弱

另一份旅发局提供的旅客消费数据(见图表2),进一步显示了旅客人均消费的变化。统计今年上半年与2018年同期相比,内地过夜旅客由921.9万人次下降至479万人次,不过夜旅客由1446.9万人次,暴跌近千万人次至532万人次,其中人均消费更由2578元,减半至1345元。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梁尧忠分析,人到、钱不到,与旅客购物需求下降、产品供应对手增多有关。

内地旅客人数及人均消费

▲内地旅客人数及人均消费。

梁尧忠解释,全球经济发展不如从前,加上内地打击“炫耀式”消费,难再看到内地旅客较疯狂的消费模式。他强调,过去旅客在港买的产品,现时在内地海南岛和泰国等均有供应,部分地区更提供税务减免或价格优惠,香港“购物天堂”的吸引力相对减弱。记者在查阅社交媒体小红书时,曾见内地旅客写“劝退文”指,本港不少店铺现时卖“淘宝货”,但价格比“淘宝”贵,没必要去。

此外,旅客的旅游模式大幅改变,也影响整体消费力。香港旅游业僱员总会总干事林志挺指,今次“十一”约有700个旅行团访港,以每团40人计算,共有2.8万人,仅占整体访港内地旅客的3%,即大多旅客以个人游访港。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导师陈骏辉博士说,全球的旅游模式已从大众旅游(Mass Tourism)渐趋多元,旅客有各自追求的体验,“可以因为喜欢咖啡,专门为本港特色咖啡厅而来,也可以为拍照‘打卡’来港,不像以往集体到同一景点、做同一件事。”

个人游居多  追求多元体验

观察内地社交媒体,访港旅客被分散到不同区域,除了本港标志性景点,还深入大街小巷。购物的人为数不少,但所购买的产品已有不同,有旅客喜欢在港逛外资超市或进口百货,如日本DAISO、唐吉诃德(Donki)及759阿信屋等,购买从日本、南韩及欧洲等国家直接进口的食品或日用品;果栏、榴莲一条街(深水  北河街)也成为不少旅客的选择。

部分年轻旅客则到深水  鸭寮街寻觅菲林相机及复古的CCD数码相机、到上环苏杭街光顾影视红星推介的平价香薰精油店,甚至到警察总部购买“警察小熊”作手信。不过,上述产品中,真正属于香港独有的仅属少数,多位学者和业界人士坦言,“本地特色”是现今旅游的重要元素,正是本港需要改革之处。

旅客到鸭寮街寻觅旧式相机。

▲旅客到鸭寮街寻觅旧式相机。

简单如地区的代表商品上,像澳门的杏仁饼、猪肉干等商品能作为手信送礼,本港的蛋挞、鸡蛋仔虽然突出,却只能“即食”。有业界人士举例,早前有本地公司出品樽装港式奶茶,售价30多元一樽,仍被抢购一空,显示“香港特色”产品的价值,若政府挑选能够代表香港的产品,好好宣传包装,旅客会愿意购买。

有特色产品后,也可为业界带来更多可能性。综观亚洲其他城市,例如韩国东大门、南大门及内地多个批发市场,既出售当地特色商品,也成为旅客热门景点,带旺当地经济。早于2013年,有院校进行有关创建香港专业批发市场的调研报告,提到香港有潜力建立成衣时装、纺织及玩具礼品相关的批发市场,惟10年过去,本港制造业所馀无几,售卖的产品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少。

本土特色零散  难说好香港故事

有旅游业人士坦言,香港特色零散,“没有一个综合而突出的主题。”回顾政府提出要向世界“说好香港故事”,他直言,“至少要告诉我们有甚麽香港故事可说,现在故事书的封面‘烂烂地’,内页有些残缺不堪,我们要如何说好故事?”

2017年,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曾发表《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》,概括5年内短、中和长期的旅游项目及措施,当中大部分经已落实。然而,参考世界经济论坛于去年发表的《旅游及观光竞争力报告》,香港的旅游竞争力在全球下滑至19位,在亚洲区仅排名第6,不敌日本、新加坡、中国、南韩等竞争对手,其中在价格竞争力全球排113名;2017年的同一份报告,香港在旅游竞争力排全球第11位,在亚洲仅次于日本。

应制订新蓝图重新定位

陈骏辉说,疫情原是一个重新定位旅游发展的机会,但当时香港较  重如何快速复苏,未有深思长远的规划。他举例,南韩首尔过去的旅游资源也较为缺乏,但疫情前后定位为艺术之都,大力发展与艺术相关的本土文化,优化博物馆、积极举办艺术活动,加上推动韩国流行音乐的潮流,现时成功建立鲜明的形象。

有业界人士指,当年文体旅局尚未埋班,加上经过疫情洗礼,政府理应制订新的蓝图,为香港旅游业重新定位,想吸引哪些地区的旅客,再因应旅游资源作长线规划,“地方小是我们的优点,也是缺点,可以去到最多的景点,但不是没特色,就是无深度。我们要好好思考和包装,将香港故事融入其中。”

可以因为喜欢咖啡,专门为本港特色咖啡厅而来,也可以为拍照“打卡”来港,不像以往集体到同一景点、做同一件事。

业界应主动发掘景点 变阵应对市场需求

除了政府牵头重订蓝图,有学者认为,业界亦要变阵应对市场需求,主动发掘新景点和项目,而非等待政府出手。

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导师陈骏辉认为,部分旅行社仍然维持传统作业,依赖政府落成新景点才制定新的旅游路线,找不到旅客就减价吸客。他指,日本、韩国及内地的大型旅行社已相继变阵成网上平台,摆脱传统制订行程套餐的经营模式,转为帮旅客代订机票及酒店赚钱,小型旅行社则转型深度游,自行发掘全新的旅游路线,“例如外国流行寻宝游,根据特定地方的条件设计故事,让旅客沿途寻宝,香港也有少数旅行社在尝试。”

陈指,现时部分旅行社依然追随固有模式,追不上以往成绩便向政府施压,政府因应业界诉求,推出新招催谷旅客,“这些计划未能针对个别市场的需求,效果有限,做得太多市场也会疲累,亦需要想想,是否真的需要这麽多旅客,还是应发展高增值旅客?”他强调,转型需要可持续的发展方向,非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。

倡“夜缤纷”恒常化  推东九“铁三角”夜经济

旅客旅游模式改变,短期“夜缤纷”显然未能救市。有旅游业人士献计,提议在东九龙推动“铁三角”夜经济,希望真正做到低成本、高效益的旅游发展。

业界人士指,短暂“夜缤纷”难成气候,建议恆常化并增设主题吸客。

▲业界人士指,短暂“夜缤纷”难成气候,建议恆常化并增设主题吸客。

香港旅游联业工会联会理事长梁芳远直言,短期的夜缤纷“难成气候”,旅行社宣传也十分尴尬,“有些客来到有夜市,有些却没有。”她指,港府应大刀阔斧推行夜市,并加入文化元素吸客。香港旅行社协会名誉秘书马慧玲指,内地夜市有接驳车来往不同地铁站等地点接送游客,回望香港夜市的串连尚待改善。她建议,“夜缤纷”活动恒常化并加入主题,旅行社也能推出“夜市团”,吸引旅客过夜。

梁芳远及香港旅游业僱员总会总干事林志挺均提议,因应未来东九文化中心、启德体育园落成,届时连同启德邮轮码头,在东九龙推动文、体、旅的“铁三角”夜经济,在作为中心点的观塘海滨推行夜市,汇聚三地人流,以达至低成本、高效益的旅游发展。

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。


热门文章